Saturday, December 26, 2009

呵,今天是12月26日,还有5天就是新的一年了。2010年就在眼前,大家好自为之吧,好好利用剩下的两年。。。。

讲笑的,《2012》好看吗?不错不错,情节刺激,惊险画面连续不断,一看就知道是一部高成本的作品。。。

内容呢?我不给于评价。

我还是觉得《圣经》的世界末日比较精彩和现实。



世界末日就不讲了,电影就不提了,那么,新的一年要到了,应该期待些什么呢?

嗯,我妈说,明年经济上会增加负担。虽然不是什么不平常的事,但是却可以明白到马来西亚的近况。

如果要说马来西亚,就想起星洲日报的封底前两页的”言路“。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作者对经济上、政治上和社会上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。

12月3日(星期四)的“言路”上,鄭丁贤的一篇文章让我觉得有值得去看待马来西亚的要点,与你分享分享:


《梦醒时分》

你是否和我一样,发觉身边的亲戚朋友,似乎少了许多。

以往接近过年时,各种聚餐排得满满的,而今年,似乎没声没息。

即使是平常日子,电话少了,与大家见面也少了。

也许,大家各忙各的;或者,目前流行“宅生活”,尽量避免出门。

也不尽然如此。再想一想,很多老友和亲戚,已经不在了。啋!大吉利是,他们都还好好的,只是离开了大马。

老余去了中国大陆开工厂;王子不做工程师,移民到澳洲开小食档;阿风离开本地大学,去香港做讲师;青蛙去了台湾,开展事业第二春;还有的到了美国、英国,唔,还有去印尼的。。。。

起初,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,逐渐的,旁人也有同样发现;原来,这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社会现象;这不是少数,而是相当大的数目。

外交部日前披露了一个数字,说明这个想象是多么真实,多么贴近。

从去年3月到今年9月,已经有30万大马人移民他国;其中20万人是今年1月到8月出走的数目。

累积下来,已经有超过200万大马人移民,接近今天印尼外劳在大马的人口。

不同的是,移居他国的大马人,多是专业人士、中产阶级。

他们有很多出走的理由,追求事业发展,为了孩子的前途,寻找个人更大的空间。。。,概括一句;对马来西亚失望。

50年前,大家说,马来西亚真好,好过香港,甚至日本。

30年前,大家说,马来西亚还不错,比得上韩国、台湾(不提香港和日本了)。

20年前,大家说,马来西亚还可以,至少超越中国、泰国(不能和台、韩必了)。

10年前,大家说,马来西亚再差,还不至于像越南、印尼(中国已是不同的级别)。

今天,越南和印尼的经济成长率遥遥领先大马,社会活力的知识发展也胜过一筹;距离越来越近了。

怕什么,还有菲律宾和柬埔寨、缅甸。

但是,一位经济学家最近到菲律宾考察之后,认为在国20年,大马可以取代菲律宾,出口马籍女佣到全世界了。

半个世纪以来,马来西亚是在大宅院里,用封建方式,分配祖宗家业,消耗社会资源,浪费和逼走人才;不谈竞争力,忽略生产力,讨厌绩效制。

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时,大马把门关起来,以为比过一劫,有人还自我陶醉,自以为是天才策略。

然而,其他国家面对风暴,走出风暴,进行体质改革,跨步向前,登上另一个水平;大马却还在原地踏步。

马来西亚,该醒一醒了。




或者,看一看前一点的,11月12日的

《马来西亚制造》

馬來西亞要晉身高所得的進步國家。

以下是真實故事:一名大馬政要到新加坡動心臟手術。

手術成功。政要康復期間,要向醫術高明的3位手術醫生,包括麻醉醫生,親自道謝。

他說道:“感謝新加坡的醫生……。”

“對不起,閣下,我來自馬來西亞。”一位醫生打岔。

“我也是。”

“我也是。”


一家大馬企業要在外國發展一個新市鎮,委託新加坡一家跨國公司規劃。

雙方第一次見面,新加坡公司派了7人高層隊伍,從總執行長、首席建築師,到財務主管,一字排開。

會談順利,大家放鬆心情,閒話家常。

大馬企業的主管說:“我老家在森美蘭州庇朥,那裡的榴槤最好吃,以後你們到馬來西亞,我請大家吃庇朥榴槤。”

“啊,你老家是在庇朥甚麼地方?我也是庇朥人。”

說話的是新加坡公司的那位總執行長。

接下來,七嘴八舌,另外那6名新加坡公司方精英紛紛報上身份。

“我是馬六甲人。”

“我來自霹靂江沙。”

“我在昔加末長大。”

“我的老家在……。”

一個不缺,完全都是馬來西亞製造。


類似故事,數之不盡。

故事的背後,另有故事。

一些人是被國內大學拒絕,一些是被政府獎學金拒絕。

10個A,比不上別人10個B;此處不留人,自有留人處。過一道長堤,是另一個世界。

每一個故事,每一個主角,都是一個感慨。


馬來西亞僱主聯合會統計,目前在國外就業的馬來西亞人,總數約78萬5000人,其中44%是在新加坡,其餘分佈在香港、中國、澳洲、英國、美國等。

在這之中,大約三分之二是專業人士。

與此同時,大馬的客工200萬人,多數來自印尼、孟加拉、緬甸、印度、越南。

他們從事勞力行業,不需要識字,只需要一點腦力;低技術、低知識,當然,低薪資。

馬來西亞成為出口腦力,入口勞力的國家;知識貿易出現嚴重逆差。


政府從2000年開始,鼓勵人才回流,提供各種獎掖,包括稅務優惠等條件。

快10年了,只有770人響應,平均每年約80人回國服務。這770人,只是海外數十萬人才的滄海一粟。

然而,即使這一小撮人,許多也是回了又走。

而許多年輕人,也未能在這裡圓夢,於是整理行裝,走向陌生的國度。


而他們說,大馬要成為高所得的進步國家。

No comments: